2500年前,庄子在他的《渔父》篇里曾经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这是一个令人心仪的场景。有人说它是孔子个人的生活,也是人类的心灵生活;是孔子个人的场景,也是一个民族的场景。它发生在春秋后期的某一瞬间,却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永恒的场景。
走进《论语》,走近孔子,穿行在他随时随地都在搭建的课堂,我感觉到两千年前的月光依然如水银般泼洒下来,浸透了我的灵魂,凤凰的歌声也似穿过千年岁月破空而来。它让我感动,也让我思索孔子这位教师的祖师爷到底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论语述而》)换成白话就是“同学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论语》中的孔子是无隐的,他有一腔的赤子情怀。他有执着,也有无奈;有热情,也有愤怒。他是高山仰止的孔丘,是日月经天的孔丘;他更是一个真诚的人,是一个至情至性元气淋漓的有情感有温度的师者。
沂水潺悍珂娴矗馐强鬃涌翁玫奈露取!耙晕嵋蝗粘ず醵阄嵋砸病>釉蛟唬骸晃嶂玻 缁蛑蚝我栽眨俊狈蜃拥目翁玫加锸侨绱说囊圆环场?我潦迹创幽炅涞拇笮∏腥耄獬木次沸睦恚僖匝瞧饺账盎巢挪挥觥钡睦紊ю醇そ牵桓觥凹偕琛保桶驯咎每翁致劢涣鞯闹氐阃瓜殖隼础r肌⒓だ⒛勘辏粤接铮阋米勇仿识穑仓沟目翁萌羝骄驳暮婊灰钥6痢蹲勇吩接泄骰套隆罚也幻靼缀笕宋裁椿峤暗烂舶度弧薄笆φ雷鹧稀敝钊绱死嗟拇视锛又羁鬃由砩稀n乙槐橐槐榈厮卸琳馄直怀莆兑仕悍纭返亩陶拢又猩钗兑淮逃蠹业慕萄х绮伞7蜃拥目翁檬瞧降鹊摹k胙窍囟环稚舷隆4涌翁玫目“卓矗鬃又怀械a艘晃徽偌叩慕巧k挠锲揭捉耍纳裉桶汕祝挥幸坏闶φ雷鹧险叩母芯酢k慕萄х绞绞腔ザ舴⑹降模浅钩沟椎滓匝鞯摹!扒螅稳纾俊薄俺啵稳纾俊薄暗悖稳纾俊薄绱思虻サ奶嵛剩媒裉旆丫⌒牧档卮蛟旎坊废嗫劭翁玫奈仪楹我钥啊?翁蒙系目鬃樱娑浴奥识浴钡淖勇芬弧斑印绷酥溆衅兰垡馕叮床蛔魇裁吹闫馈w詈舐值皆⒀曰卮鹚怠耙旌跞诱咧笔保鬃涌妓担骸昂紊撕亦各言志也!”简单的点拨,循循的诱导,却极大地焕发出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创造性,让点得“暮春浴风辞”传乎千古。他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寓教于乐的。“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原来曾皙一直是在弹拨琴瑟,原来师生的谈话一直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是生活化的,又是艺术化的。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点的志向,也是夫子的理想。与春天作伴,浴天雨,沐天风,唱着歌儿来,唱着歌儿去,这是何等富有诗意的生活,它满溢礼乐的光辉,生命的和谐。孔子的理想如此,孔子的课堂亦如此。“沂水潺猓悍珂娴辞椤a盅碳洳萆媚窀艋ㄉ!笨鬃拥慕萄啡绱貉滩萆谒朴谢刮藜浯阂饷榷谔竦匀坏姆瘴е校醚星崴捎湓玫乃伎迹钪兆呦蛩角傻耐瓿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一篇《沂水春风》让我感知了孔子课堂的温度。深入解读,也让我开始提升我的课堂温度。他循循善诱的教风,润物无声的技巧,让我肤浅的课堂从此有了走向。我曾满足于一个人洋洋洒洒的课堂教学,以为自己一张嘴就可以给学生满满的一桶水。我曾自傲于自己一环套一环的课堂提问,殊不知问题设计的唯一目标就是要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于是在教读《将进酒》时,我张开自己的心胸和学生一起高声吟诵,让学生在自制的电光声影中浸润,在自己搜集的古往今来的诗酒文学里徜徉,让学生动口,动心,动手。两节课下来,班级里多出了几十位李白的粉丝。读唐宋诗,写鉴赏文,穿越古今,与古贤对话,学生的视野由此而开阔,文化底蕴由此而提升加厚。
点的瑟声还在铿锵作响,孔子的赞叹油然在耳,我的课堂从“满堂讲”走到“满堂问”,而今伴着学校课堂改革的脚步,它终于向“满堂学”“满堂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执子之手,如兄如父,与子同行,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温度。
不读《论语》,孔子就只是历史课本上那个有着硕大头颅和端严目光的神像,就只是那些掷地有声的大道理,是那些自古以来就被刻在石板上的座右铭。而实际上孔子决不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哲人,也决不是一个一团和气的好好先生。相反,和学生在一起,高兴时,他会开怀大笑;悲伤时,他会捶胸流涕,仰天长叹;生气时,他甚至雷霆万钧,天崩地裂。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伯牛,孔子的学生,少孔子七岁,不幸患了传染性极强的麻风病,被隔离了。他不愿见任何人,任何人也不敢见他。然而孔子来了,不顾所有人的阻拦,把手从窗子伸进去,紧紧握住伯牛的手。
面对恶疾,师生隔窗相对,执子之手,一声叹息,穿越病痛生死,这是无畏生死的情感。这样的师生之情超越了所谓“执手相看泪眼”的爱情热度,是唯有亲情才具有的温暖。
“子于是日哭,便不歌。”孔子为不幸的伯牛哭,为早逝的颜渊哭,为成仁的子路哭。而当年轻的子游在武城以礼乐教化百姓,满城皆闻弦歌之声时,夫子闻之不觉莞尔而笑;这一笑有对自己的理论被践行的欣慰,更是对自己学生少有成功的赞许。此时的孔子是温暖的,他是春天的迟日,是敦厚的兄长。然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温而恭的夫子是谦和的君子,厉而威的夫子则迸发出严父般的雷霆之威。
读《论语》,发现孔子是一个很能骂人的人,骂的最多的当然是他的学生,而且他骂人的语言精辟、恶毒、有力,如大侠用刀,刀刀见血。学生宰予偷懒,大白天睡觉,他破口而出就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名骂句句精彩,痛快淋漓,几乎每句话都是名句格言,都是成语,成为现代人斥责不成器的后学者的雅驯。然而人前背后挨过孔子多次痛骂的宰予最后成为孔门十哲之一,在孔子死后评价自己的老师时说,“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意思是尧舜远远比不上孔子。一顿臭骂,却骂出一个“骨灰级粉丝”,这让我真的佩服孔老祖师爷的本事。
很多次在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面前,束手无策,看着他们渐行渐远而无可奈何。面对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宰予,难道我缺少的就是一次震天之怒?
学生中什么样的最难管理?我想干过班主任的都得选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自制力非常差的学生。研究了孔子批评学生的许多案例,我也开始在学生面前展示我的多面形象。
对屡教不改者,犯错之始,我会大声痛斥,批得他们“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反思之中,我既循循以理,又严令他们自行制定“日常行为规范百不准”,对其大加“刁难”。有些同学绞尽脑汁写不出,我发动全班同学每人给他建议五条,让其学习反思。改错之后,我则时时抚慰鼓励,让点滴的成功照亮他们前行的路。寒来暑往,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最欣慰的一刻,是短信收到那些被我想方设法“刁难”过的学生发来的感激与祝福。
孔子爱他的学生,爱是作为教师的孔子的集结号,学生从四面八方走向他,追随着他,不离不弃,至死不渝。但是爱绝不是不管教,不约束。没有尊重与爱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戒是一种教育手段,也该是另外一种爱的表达方式。我们肯定不能用“臭大粪”式的语言辱骂学生,然而“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孔子在弟子眼中始终是以多维形象出现的。在今天更为复杂的教育对象面前,我们是不是也该拥有多维的形象?
阅读《论语》,走近孔子,我发现2500年的时光根本无法阻止孔子的脉搏与我们一起跳动,他的温度依然适合我们取暖。只要我们愿意,他会时时行走进我们的心灵,穿梭于我们的生活,把我们带回人类教育起始的地方。
作者简介:
王永华,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有《爱如春水》《红楼一梦二十年》《千江有水千江月》《青山有怀》《其实我想做一棵树》等十几篇文字,见诸《语文周报》《学习报》《读写算》等报刊杂志。